高架下的运动场 本报记者 李明申 摄
图片由火烈鸟舞蹈室受访者提供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新建社区健身中心30个
截至10月底,全市新建社区健身中心30个,新建或改造公民健身步道62条,公民健身中心605个,公民(职工)健身站74个,公民体育场地182个。
本报记者 陶星英
路冲,80后年轻人,出生于嘉定区北关村。 5岁时,他搬到了嘉定新城。如今,他选择回到家乡,投身新农村建设。很多大学同学都好奇他为什么不留在市中心。路冲把手机里的照片发给了大家。除了一排排别墅外,还有市民健身站等配套设施,给了他安居乐业的动力。
在四川北路街道新开业的市民健身站,70多岁的吴先生每天在这里锻炼一个小时左右,带领朋友们加入健康养生队伍。 “适龄”体现在客栈的方方面面。吴先生称赞:“生活质量提高了。”
2024年,越来越多的共享健身运动场所将开设在上海市民家门口,丰富“15分钟社区美丽生活圈”的内涵,让社区居民健身更加便捷。
非常方便的健身房
工作与健身两相宜,这就是路冲现在的生活状态。 “新农村农民别墅一期、二期已经装修好了,我们家去年就搬回来了。”卢冲说。此前,村里有一个健身中心,但设备不是很专业。 “如果我们要去健身房,需要开车到马陆镇或者南翔镇,距离这里有6公里多。”现在,健身站就在我们工作地点和家附近。 ,午休或者下班后,在跑步机上跑10公里,然后打铁。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路冲再也不用担心“去哪里锻炼”。
健身就像去便利店,随意来去,方便快捷。
四川北路街道市民健身站位于四川北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占地面积近150平方米,设有有氧运动区、固定力量区、自由力量区。充分体现“小而全”,满足不同健身水平。公民的需求。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吴先生竖起了大拇指。 “政府为人民办了实事。”
华阳社区市民健身站已成为街头网红健身房。在官方推文下的评论中,其他社区居民纷纷表示羡慕:“我家门口的健身房什么时候开门啊?”尽管如此,本周气温还是大幅下降。晚饭后前来锻炼的市民依然络绎不绝。倪先生保持每周3至5次的健身习惯。 “我每天在办公室坐的时间很长,下班后就得走动。”
“健身难,但健身贵”是一句老话。与常规商业年卡、月卡销售模式不同,邮局采用按小时计费,每小时费用在3元至9元之间。 “晚上最贵的时候才9块钱一小时,超级便宜,不用再卡年卡了。”南非友人格雷戈里告诉记者。
运营该客栈的上海九汇体育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彦波表示:“这个项目是公益性的,我们计划明年再开20家客栈。市民可以通过酒店预订健身教练。”增值服务小程序。”
非常CITY舞蹈工作室
舞蹈、健美操、亲子班、母婴班……以“不怕从头开始,只怕没开始”为口号的火烈鸟舞蹈室是上海首家专门针对儿童的共享健身房。女性。
第一家火烈鸟舞蹈工作室在上海西站2号出口下沉广场开业。 “下班后乘坐地铁,途中锻炼身体然后回家,这样工作和锻炼就可以无缝衔接。”罗小姐在这里找到了都市白领的“幸福家乡”。生完孩子后,罗女士想重塑身材,去健身房跳舞,但她发现这不适合她。 “许多学生长期跟随同一位教练跳舞。像我这样的初学者跟不上。”我只能躲在最后一排,随便跳来跳去。另外平时照顾宝宝,没有经常运动。 “如果她第二次尝试跳舞,她将无法跟上其他学生。”现在,她享受着教练一对一的指导。 “这里的教练非常贴心,在选课时会特别关注每个学生。”时间也分为不同的难度,为我们每一位健身会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在商务楼宇里,还为每天坐在办公室的白领开设了迷你健身房。中午,走进外滩金融城体育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火热的景象。除了基础运动之外,在超级火烈鸟舞蹈工作室里,记者看到女人们在动感的音乐声中挥洒汗水,释放工作压力。
该运动场地属于小东门大街。租金和装修由区体育局和街道出资,并引入第三方运营,使每个项目的收费可以低于市场价格。据介绍,免收的房租被包装成福利回馈给公众,一节课仅需50元。
智能篮球场
桂江路公共篮球场和康健社区体育公园市民球场这两个“家门口”的体育健身场所,如今变成了共享篮球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智慧”。
附近居民陈先生从十年前开始就是这个篮球场的常客。谈及篮球场的“新面貌”,他说:“与以前相比,球场上的线条更加规范,打破常规的几何图案活泼明亮,篮球架也换成了地下式,体现专业和用心。”
除了智能门禁系统之外,篮球场也科技感十足。通过后台数据,运营商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客流分布,了解当日体育服务人数、用户运动时长、按时间段入场比例等精细化数据分析,以及活跃用户的年龄分布。为保证无人化服务,还配备了智能摄像头和急救医疗包,有效为居民人身安全筑起坚固防线。
这些高科技手段不仅可以让居民合理安排锻炼时间,避免“白跑”的尴尬,还能帮助经营者及时了解自身不足并做出调整。
健身场所已走向共享化、智能化,上海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近日,洛克公园、九汇共享运动场入选“人民城市——上海建设人民城市最佳实践”主题展。据洛克公园创始人、上海漯河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福奇介绍,目前来共享健身房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30%。这是一个实用的项目。 “我们的初衷是赋能、协调和政府配合,将公益与市场模式结合起来,用新的运营方式来推广共享健身模式。”
运动场在角落里
北寨路中环桥下,曾经是一片荒凉之地。如今,“动物园”体育场馆让这里成为了网红的健身天堂。
北区的粉色“火烈鸟”是室外篮球场,西区的深黄色“猎豹”是室内篮球场,东区的黑白条纹“斑马”是足球场。序列化的设计元素和缓慢移动的网络,使原本分隔的空间相互联系,而新增的运动场、座椅、灯光等功能设施也呼应了设计主题,营造出协调欢快的氛围。 90后的陈翔是一名资深篮球爱好者。 “在高架桥下打篮球,不用担心噪音打扰居民。在河边打球,有自然风,不需要开空调,还可以顺便践行‘低碳实践’。”
随着北寨路岩石公园的崛起,细心的市民发现桥下越来越多的空间被重新利用。
普陀区中环路桥下空间,位于云岭西路至苏州河路段,原为垃圾收集车停车位。现为桥下运动场地,面积15000平方米。静安区改造共和新路桥下公共空间1.1万平方米,整合桥下原有体育场馆、道路、停车场等,新增跑道、滑板场、休息区等多个时尚运动元素舞蹈舞台提供更多的城市体育文化活动聚集场所。
利用城市“金角银边”的优势,打造隐藏在街角的运动场,解决老百姓“去哪里锻炼”的问题。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增加了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鼓励和支持优质民营企业,促进全市体育产业发展。体现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
冬天渐冷,但上海的运动氛围却持续火热。
相关链接
政府补贴一些企业,让老百姓支付一些。
按照时间段分为每小时3、6、9元三个档次,健身费按小时结算。政府出一点,企业出一点,老百姓出一点。自5年前第一家人民健身房开业以来,全市6个区采用了这一模式,开设了40多个健身站,覆盖了上海大部分区。一些场馆还探索共享健身指导、共享运动课程等模式,让更多市民受益。
2019年,“互联网+体育”模式下的共享健身在上海首创,形成了可推广的模式。通过共享运动场后台终端管理系统的“中枢大脑”,9个运动场馆包括健身房、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多种类型可供选择。目前,已有100万注册会员。
场馆采用无人值守管理,监控设置全覆盖。市民可以通过支付宝小程序扫码进入,实现快速录入和记录。通过共享运动场管理系统,远程管理中心全天有专人值班,关注场馆现场情况。线下场馆配备巡逻人员,第一时间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场馆运营安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anc9b.com/html/tiyuwenda/7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