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体育问答
  • 全民健身热潮席卷中国:从飞盘运动到居家健身,健康生活新风尚

    从传统的健身运动到时尚多元化的运动潮流,中国健身现在真正意味着“全民”。

    广场舞是有氧_广场舞有氧运动_广场舞有氧运动健身操

    资料图:飞盘运动。中新网记者 李培云 摄

    十年来,我国体育发展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全民健身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丁东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中国聚焦面对面》采访时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全民健身赛事日益丰富,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科学的健身指导惠及更多人。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全民健身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也稳步提升。

    中新社《中国聚焦面对面》专访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丁东。中新社记者 田宇浩 摄

    2020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为37.2%,城乡居民通过《国民身体素质标准》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全国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近十年来,全民健身理念日益铭刻在国人的“DNA”中。

    从户外到室内,“新兴运动”“刘耕宏”不断走红。 “年轻人的‘广场舞’”、“随时随地练习”的背后,是当下运动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日益多元化的健身需求。真实写照。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深刻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民族体育兴则体育兴。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体育发展的主体,以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体育工作的着力点和目标,实施全民健身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北京市海淀区腾达大厦健身房内,一名市民跑步锻炼。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在过去的十年里,体育运动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竞技场的范围,进入了街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强国建设步伐加快,成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方共同努力,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让人民更健康,让国家更健康。

    如今,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甚至已写入法律。 202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进行修订。丁东介绍,新修订的体育法一大亮点是将原第二章“社会体育”名称改为“全民健身”,明确了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系统。鼓励和支持公民参与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深度融合。

    市民佩戴口罩锻炼身体。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对于个人来说,健身是一种自然的习惯;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它是国民健康的基本支柱之一。来自法制层面的规范和保障,为这个属于全体中国人的“体育DNA”增添了踏实感和获得感。

    广场舞是有氧_广场舞有氧运动_广场舞有氧运动健身操

    如何适应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变化趋势,从提供“更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到做到“更好”,既是体育强国发展的必要要素,也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中国。正义。在丁东看来,面对全民健身发展的新方向、新场景,体育主管部门的“引导、调控、推动”应该更加积极主动。

    “政府在引导项目建设的同时,应该提供更多的场地,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体育锻炼,感受到快乐。”丁东说。

    采访实录摘录如下:

    向上滑动即可阅读

    中新网记者:十年来,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锻炼身体的人数比例等数据引人瞩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

    丁东:一方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相继发布,全民健身政策和监管体系日益完善,发挥了引领和引导作用。对全民健身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由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产业发展格局更加清晰。

    另一方面,人们的健身意识和体质水平普遍提高,“触手可及”的全民健身设施数量不断增加。调查显示,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为37.2%,较2014年的33.9%上升3.3个百分点;同时,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比2013年分别增长134.3%、71.2%、65.1%。

    经过多年发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惠及更多群众,体育社会组织更加向基层集中,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健身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全民健身多元化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趋势的出现也是水到渠成的。

    中新社记者: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在以互联网为载体,不断创新健身方式和场景。体育如何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特殊作用?

    叮咚: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包括我们参与运动的方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体育总局统筹疫情防控和体育工作,运用“互联网+体育”思维,通过线上体育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健身需求。

    疫情初期,我们响应政府号召,号召健身爱好者积极参与居家健身,推出科学的健身方法,帮助他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缓解紧张焦虑。

    全民健身网络运动会于今年4月28日启动,引发了海内外体育爱好者的参与热潮。目前已开展毽子、跳绳、冰壶、棋牌等百余项、上百个项目,各类项目累计参与人数超过1123万人次,累计参与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已发放参与证书269万份。这些充分发挥了体育在疫情防控中的特殊作用。

    中新社记者:前段时间,刘耕宏的“直播间健身”成为现象级热点。走红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你觉得这种新颖的健身方法怎么样?

    丁东: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看,我们主要关注三个焦点:一是去哪里健身,二是锻炼的人在哪里,三是如何健身。这个问题属于“如何健身”的范畴。

    体育锻炼应该人人参与,但不同年龄段、不同项目、不同时间段的要求不同。科学健身是运动健身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应根据自己的年龄、项目、地区、时间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如今,运动养生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从科学健身指导的角度来看,我们还需要探索社区体育健康中心,将科学的健身方法带给群众。

    中新网记者:广场舞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草根运动,经历了发展、爆发、矛盾、规范、繁荣的过程。它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广场舞是有氧_广场舞有氧运动健身操_广场舞有氧运动

    叮咚:广场舞是群众喜爱参与的体育运动之一,它已经从自发的草根运动发展到一定规模,参与人数多、地域覆盖面广、备受关注。但在开发过程中,扰民、抢地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因此,在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引导、规范、促进”十分重要。政府需要思考如何引导项目发展和全民健身。此外,要规范群众参与和培训服务方式,促进更多人科学锻炼。

    体育部门要积极引导和规范参赛团体和项目发展,更好弘扬和传播体育活动正能量。

    中新社记者:未来,如何有效解决“飞盘足球之争”等体育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丁东:体育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始终存在,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一致的。政府可以在场馆设施、科学健身指导、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大家最关心、最愿意参与的群众性活动等方面做出努力。

    场地和设施问题最集中的地方往往出现在老城区和人口稠密地区,包括特大城市。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推动落实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推动更多地方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此外,在推动体育部门管辖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的同时,学校、机关、企业、社会力量拥有的体育场馆如何向社会低收费或免费开放的问题仍需解决。

    比如最近发生的飞盘和足球之争,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项目之间的争议。首先要考虑场地设施是否充足;其次,在大城市或者人口稠密的地区,无论是足球还是飞盘,都受到人们的喜爱。正是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段,出现了场馆“不可利用”的矛盾。

    对此,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提供更多的场地,引导项目开发,让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感受到快乐。

    中新社记者:新修订的体育法对未来全民健身运动有哪些积极影响?

    丁东:新修订体育法的一大亮点是,将原第二章“社会体育”标题改为“全民健身”,明确了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公民参与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深度融合。

    第八章“保障条件”从规划设计、建设配置、开放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全民健身的保障条件,系统解决了老百姓“去哪儿健身”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新修订的体育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各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全民健身中的职责,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各级人民政府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县级以上。 。体育部门不再是“孤军奋战”。从立法层面看,全民健身工作不再是体育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协调、共同谋划的一项系统工作。

    中新社记者:展望未来,全民健身发展将有哪些新特点、新方向、新生态?

    丁东:随着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们在体育健身领域的需求也在爆发式增长。例如,露营、徒步旅行、骑自行车等户外运动蓬勃发展。大众对健身设施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健身器材和体育场馆,而是要求多场景、多功能。这对解决“去哪儿健身”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民健身网游参与人数已突破千万,飞盘联赛成为热搜话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群众体育赛事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活动形式和项目可能还很遥远。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

    各类全民健身基层组织快速发展。跑步团体、骑行团体以及各类健身“团体”越来越多,在连接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少网络健身主播人气飙升。 ,也体现了群众对多种形式的科学健身指导的迫切需求。

    此外,随着健康中国运动的推进,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提高,“治未病”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希望通过运动来促进健康的改善,干预一些慢性病的防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anc9b.com/html/tiyuwenda/7239.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